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调查 >调查报告

今年重阳节,您回家看望父母了吗?

调查说明:总体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选择了回家陪伴父母;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保重啊,多多注意身体健康”。

总体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选择了回家陪伴父母;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保重啊,多多注意身体健康”。


当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凸显。根据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0.8%,较上一年增长了0.3个百分点。而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就意味着该国进入了老龄化。面对奔腾向前的银发社会,让每位老人都安享晚年,过完有质量的余生,是为人子女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同时也是我国法定的“老人节”。在这个倡导尊老爱老的日子里,您回家看望父母了吗?平时您又是以怎样的方式陪伴父母?您最想为家里的老人做些什么?

对这些话题,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一调网,进行了一项“重阳节,您回家看望父母了吗?”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调查方式,样本总数1000份。考虑到不同年龄段所承担的家庭与社会角色与责任的不同,在选择样本时,进行了年龄区段划分,其中,22-30岁300份;30-45岁400份;45岁以上300份。总体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选择了回家陪伴父母;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保重啊,多多注意身体健康”。


29.7%的受访者说——

只要有空,就会回家看看



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远无法连接。

在当下快速飞转的社会,孝的“链条”,是否依然紧扣?面对老去和正在老去的父母,子女们是怎样的陪伴?调查数据显示:有29.7%的受访者在回答“您平时多久回家看望父母一次”时,表示“只要有空就会回家看看”;而这其中,尤以45岁以上的中年人“回家看看”的频率最高,比平均值高出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39.3%。的确,这个年龄段的受访人员,其父母大多已步入晚年,腿脚已不太灵便,思维也不那么敏捷,健康也亮起了红灯,这时候的父母,自然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和陪伴……虽然45岁以上者自身正承担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但或许正是有了这份压力,对“孝”字才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即便再辛苦再劳累,也毫无怨言。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也有11.8%的受访者表达了无奈——“离家太远,只能过年时回家”,其中,尤以22~35岁的年轻人居多,达到17%。眼下,离家外出打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北上广等大都市成了不少年轻人实现职业理想的首选,而代价,则是与亲人的分离。“多少个夜晚,每每想起远方的父母,心头总有些酸楚,只能遥望远方向父母鞠个躬,再用我百倍的努力来换取工作的成绩,也算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吧”,受访者李小姐如此说。

李小姐的话颇具代表性,受访者在回答“最希望为父母做什么事情”这一多选题时,有近半数表示“要努力奋斗实现理想,让父母为自己骄傲”,“以己之力帮助父母改善生活”。

至于平时每次回家会呆多久,选择“半天以上”者最多,达到了42.8%;其次是“有事多呆没事少呆”,有26.2%;排在第三的是“半天”,有14.8%;“少于半天”者,也有11.1%;不过,也有5.1%的受访者表示“吃顿饭就走”。对此我们想说的是,偶尔一次“吃顿饭就走”或许可以解释成您太忙;可如果每次都如此,真的就是不应该。要知道,父母为准备这顿饭,一定是手忙脚乱起早准备,长此以往的“吃完走人”,会让父母伤心的。

67.4%的受访者认为——

倾听,是对父母最好的陪伴



父母盼孩子回家,孩子回来了,父母最希望与孩子怎样相处?是唠两句嗑?还是让孩子帮忙干点活?抑或啥都不要孩子干,就这么安静地呆着?在回答“与父母相处时,您感觉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一多选题时,在列出的六个选项中,“倾诉,听他们‘叨唠’家长里短”排在了首位,有67.4%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帮他们干点家务”以及“听我讲工作上的事情”,两者数值相当接近,分别为37.1%和35.0%;至于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补贴,选择者最少,仅有13.5%。看来,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就不是索取。

也许有人会说:我很想回家,可到了家却不知怎样才好,和父母聊天似乎总不在一个频道上。的确,老去的父母可能不懂下一代人的世界,然而这又怎么样呢?对父母而言,你的倾听,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陪伴。你可以听他们唠叨张家女儿出嫁了,也可以听他们说说青菜多少钱一斤,不要去打断他们,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其实,他们说这些,并非是觉得你会在意张家女儿的出嫁,只是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你……当然,他们也非常想知道离家的你是怎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他们或许不明白什么AI、CP之类;对网红、鲜肉等称呼也不了解,可他们还是愿意听你说,你说得越多,他们会越高兴,哪怕不懂也开心……

好在调查结果显示了不少受访者了解这一点,在“一般以怎样的方式陪伴父母”的选项中,选择“陪父母喝茶聊天”“帮父母多干点家务”者均超过三成;但同时,表示会“带父母出门走走、散散心”者仅占7%。那么,是否可以考虑,以后再回家时,带父母去公园绿地走一圈,散步的同时,不也是个很好的聊天沟通机会么?

73.2%的受访者最担心——

父母身体不舒服没人照顾



对于独自在家的父母,儿女们最担心的又是什么?身体健康自然排在了第一位,有73.2%的受访者担心父母身体不舒服时没人照顾;除此之外,有40.0%的受访者担心父母过度节省;还有近四成的受访者担心父母因为信息相对闭塞容易上当受骗,表示“没什么好担心的”,仅有8.9%。看来,“儿行千里”不仅是“母担忧”,离家的孩子对父母同样是深深牵挂。

受访者王女士说:“我父母都已年过70,两人退休工资都不低,我和姐姐都不需要他们资助,每月我还给父母‘零花钱’,可他们还老想着省钱,反复劝他们都没用,真是没辙。”王女士的话带有无奈,却也道出了不少为人子女者的困扰。

有人称,年轻人觉得老人节省,或许是因为观念不同。那么,观念差异是如何形成的?细想一下,谁不知道新鲜的东西好吃,高档的衣服好看,很多时候不是父母想不开才节俭,而是他们出生的那个年代造就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作为苦过来的一辈人,节俭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基因”。在他们看来,年轻时不节俭,怎么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壮年时不节俭,怎么挣家当让家人过得好点;年老时不节俭,怎么帮孩子买房子、养下一代。这样一想,与其说他们节俭,不如说他们是在用一种奉献或者说是牺牲精神来成全子女。

至于调查中不少受访者担心父母会“上当受骗”,这种情况的确时有耳闻。大多数是一些有组织的、针对老年人的营销,摸准老年人渴求关怀的心理,先用“热情”感动老人,随后推销高价保健品。对这种事,除了要提醒老年人自身提高防范意识外,作为子女,更要检讨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给予了老人足够的关心。如果能时常嘘寒问暖,让父母时刻感觉你在他们的身边,他们还会那么容易上当吗?

担心这担心那,那么,作为子女,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又是啥?在回答这一多选题时,“少些操劳,少些烦恼,笑口常开”是受访者最大的心愿;还希望父母们能“注意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相互体谅,彼此尊重,一家人和睦相处”。

心里有老人,天天都是重阳节


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经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十二条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此,重阳敬老,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有人说,既然重阳节敬老被写进了法律,那么,这一天理所当然该单列为法定节假日。您同意这一说法吗?调查中,虽然有不少受访者觉得“可以考虑”,但也有超过三成的受访人员认为,“只要心里有老人,天天都是重阳节”,对老人的关爱,不应该局限在重阳节这一天,面对“白头老母遮门啼”,什么时候回,多久回一次,终归还是要看子女自己用不用心。只要有心,天涯海角都能朝发夕至;若是无意,近在咫尺也难得上门。至于重阳节入法,是优良传统与现代法制的结合,是在全社会进一步提倡尊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在重阳节这一天,作为子女,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啥?“保重啊,多多注意身体”,是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受访者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谢谢您们”,这句浓浓温情的细语,也有占比20%的受访者选择,而其中,尤以35-45岁者为最多。

尊老爱老和助老,正在成为全社会积极向上的风尚。不少受访者表示,应对老龄化社会,除了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政府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加快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同时从制度建设上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由此可以想见,老年人真正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日子,不会遥远。


本文转自KuRunData:http://www.kurundata.com/report1/20171106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