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调查 >调查报告

44%受访者:“凡人梦”能实现

调查说明:对于以实现“凡人梦”为口号的《中国达人秀》,4成多人觉得“在中国,一个小人物能实现自身梦想”。 超女、快男、型男……面对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申城49%受访者的热情在下降。这是新闻晨报联合一调网的的最新调查结果。

    
    

  点击参加《中国达人秀问卷》

    啥选秀节目最受欢迎?

    最多人选了“益智型”

    今年7月,“达人秀”节目从英国被“移植”到上海。迄今为止,这个号称为普通人提供的舞台,获得了高收视率,也给进入“7年之痒”的中国选秀节目,打开了另一扇窗。

    为此,“晨报·问卷”专题调查,涉及“是否看过《中国达人秀》”、“你会不会参加选秀节目”、“在中国,一个小人物能否实现自身梦想”等9个问题,共回收413份有效问卷。

    结果显示,占总数75%的受访者看过《中国达人秀》。李小姐偶尔看这个节目。她说,参加“达人秀”的人稀奇古怪,而且节目周日晚上播,第二天上班还要早起,时间不太合适自己。

    大一学生小蒋基本每期必看,“那些走上舞台,展现自己的人很勇敢,表演挺有意思。”

    25%的受访者表示“从不看”。

    目前,各类选秀节目很多,31%的受访者最喜欢“益智类”的,如央视的《开心辞典》。殷女士说,晚上全家一起总动员答题,可以学到很多。26%的受访者选了“表演类”,如前几年一度火爆的《超级女生》。

    23%的人选择《夺宝奇兵》一类的生存类选秀节目。而《寻找杜拉拉》等求职类选秀,排名最末。    

    选秀节目看重什么?

    “才艺”超过“故事”    

    针对“你为什么会看选秀节目”这一问题,58%的受访者选了“打发时间”。47岁的赵先生每周必看“达人秀”,没看成直播,就看重播或网上视频,“就当给自己忙碌的工作调剂一下吧”。

    “追赶潮流”的受访者占总数16%,“听同事说哪个节目现在‘in’(流行,编者),我就看哪个。”徐先生说。想通过选秀节目“寻求刺激”的受访者达到11%。

    有7%的市民选择“追捧偶像”。韩小姐说,她喜欢过型秀选手薛之谦,会刻意关注他的信息及进展。8%受访者“不看”。

    在公众眼中,“选手才艺”是最重要的,获得53%受访者的支持。

    35岁的陈小姐说,有些故事很煽情,像“达人秀”里断臂男孩刘伟那句“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下去”。既然叫达人,应先有“talent”(才能)再来“秀”。

    “选手长相”、“激烈PK”分别排在第二、三位。不足一成受访者选了“煽情故事”。    

    选秀节目有感人故事?

    34%的受访者会相信    

    针对“是否相信选秀节目中感人故事”,34%的受访者回答“是”。童先生说,用脚弹钢琴的刘伟、一对残疾舞者一上台,一表演,就很难质疑,那些不可能装出来。

    24%的受访者选了“不”。18岁的小阮就怀疑以前超女或许就有黑幕。42%的人觉得“说不清”。

    对于选秀节目中插播越来越多的广告,75%的受访者感到厌烦。21岁的高小姐说,以往超女每播到关键处,也插进广告,烦死了。

    15%的受访者选择“否”。韩小姐说,趁广告时间去倒杯水、做些别的事情也挺好。

    今年是中国选秀节目第7个年头,历经超女、快男等,49%受访者的热情在“下降”。高小姐说,年纪变大是一个因素。另外,同类节目越来越多,pk、唱歌、短信,早没了新鲜感。

    35%的人觉得“没什么变化”。小阮说,平时不刻意去看,所以没变化。

    另有16%的受访者热情在“上升”。李小姐说,以往超女、快男性别分界太明显,如今“达人秀”不同,不限制才艺、年龄、性别,还有不同类型的人在表演。
 

    你会参加选秀吗?

    支持“朋友”远超“自己”    

    “你会不会参加选秀节目?”受访者中,6%说自己会去,也支持朋友去。

    占65%的人回答自己不会,但支持朋友参加。鲁小姐说,可能我不太善于在公开场合“秀”自己,但我会关注参赛同事,甚至给他们投票当后援团也成。

    另有29%的受访者说“不”——自己不去,也不支持朋友去。唐小姐说,不想让自己和朋友愉悦大众,吃力不讨好,还要被人评头论足。还是低调做人好。

    相较于5月16日的“非常勿扰问卷”,非相亲类选秀节目,受访者参与度略高。“达人秀”的口号是有梦想就有奇迹。

    “在中国,一个小人物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吗?”44%的受访者认为“能”。马先生说,李宇春、张靓颖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嘛。他坚信,通过努力,“凡人梦”能变真。

    22%受访者认为“不能”。27岁的黄先生说,我们也就是看个热闹而已。至于梦想,实话是一家三口加只狗,安安分分过日子,吃穿不愁就行,工作稳定,稍有点存款,“老百姓的梦想,别太不切合实际”。

    34%受访者需要“看情况”。同济大四学生小朱就有个“选秀梦”。他参加过“达人秀”、“我型我秀”等,最好成绩是进入半决赛。

    他说,自己的梦想就像一个吊在高处的苹果,伸手要够着时总会突然发生一些意外。不过,他会在毕业前尽力实现它,之后老老实实地找份工作。

“达人秀”背后的“城市气质”

 本期问卷数据显示,超过7成受访者看过《中国达人秀》。评委周立波一句“妖怪哈多”,多少点出了节目一大看点,网友叽叽喳喳地说,“达人秀”都成“怪人秀”了。

    其实,媒体上有些“怪人秀”未必是坏事。从超女开始,如今的选秀节目遭遇 “七年之痒”,俊男靓女、短信PK多了,引发近半受访者热情下降。所以,当“表情帝”、“民工街舞团”、“扮猪丈夫”甫一亮相,带来的“陌生化”,让不少人强烈预期——下一次,又放出哪一个“妖怪”?要是这些“妖怪”背后还藏着一个感人故事,比如“孔雀哥哥”、“鸭脖夫妻”,那就纯属意外收获了。

    这可能是“达人秀”拿下高收视率的美学解释。

    “达人秀”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它给了那些所谓“怪人”一个“秀”的机会。不管是否真“怪”,他们本质上只是这个大时代里的一个小人物。在以往,缺乏话语权的他们,仅仅沉浮于这个社会的底部,营营役役,不知所往。现在,从踏进舞台第一秒开始,数台摄像机持续记录他们,每个故事剪出十四五个版本。

    更重要的是,“达人秀”多少还体现出某种城市气质。据说,“达人秀”版权方曾说,“看中的是上海的国际性”。

    这是套话,也是实话。“国际性”集聚大量资源,容易产生眼球效应。另一方面,国际的通常是移民的。上海开埠后形成的“海派文化”,以至于今天的“海纳百川”,都是这种气质的表现。

    因此,“达人秀”也给各方人士提供了舞台,表现和考量的是一座城市的社会“能见度”和“宽容度”。靓人、达人、能人可以“秀”,凡人、“怪人”为什么不行?

    当然,如果有人为此觉得自己被吓着了,没问题,只消摁一下手上的电视机控制键,转台即可。


本期问卷采用街访

网络调查:一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