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调查 >调查报告

治“黑专车”,靠罚款不如靠市场

调查说明: “专车”火了!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委托“QQSurvey中国在线”在上海、北京、广州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仅8%的受访者拒绝尝试“专车”服务,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了接受、认可的态度。

 1月13日上午10时,站在千阳路附近,张先生熟练地点开手机上的“Uber”(优步)叫车软件,呼叫了一辆“人民优步”档次的车。随即,手机提醒,有辆“大众高尔夫”接单了。稍稍等候,车到人走。抵达目的地陆家嘴,手机显示里程23.8公里。下车走人,费用信用卡自动扣取,11.77美元……

    使用这样的“专车”服务,已成了张先生每日出行的“习惯”。“专车”正规吗?张先生直言不讳:“叫了那么多次,没见过‘Y’牌照的正规租赁车”。

    近日,申城交管部门反复重申,私家车从事“专车”客运属非法营运,可是该怎么管?争议从未间断,答案究竟在哪?

赚外快,周末来开“专车”

“专车”平台上,私家车比例究竟有多少?

    记者找到了一名“奔驰GLK”私家车主小马(化名),他说他开“专车”,一是出于好奇,二也是想在闲暇时间赚点“外快”,于是带车报名了“U-ber”“专车”。

    报名后不久,就收到“Uber”发来的短信,通知他前去参加培训。所谓培训,除了教会使用接单软件,开通司机账号,重要任务就是替车找到一家租车公司挂靠。挂靠后,他成功成了一名“Uber”专车司机,“奔驰GLK”也成了“Uber”平台上的一辆高档“X”级“专车”。

    小马告诉记者,周末出去接接单,感觉比较新鲜;车费周结,收入也不错,接单有奖励,赚点油钱补贴补贴。“自己的车拿来开专车妥吗?”小马不置可否,只称这还是个“灰色领域”。更何况,“大家都在这么做”。

    “专车”市场私家车充斥,早已不是秘密。早在去年8月份,本报就已曝光过“Uber”叫车平台存在无资质私家车,并点名了车牌号码。可几个月来,随着“专车”市场越来越庞大,私家车也愈发活跃。不夸张地说,私家车是“专车”平台上绝对的“主力”!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管窥一豹。本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通过司机排名和业务量进行分析,估计仅“滴滴专车”平台上,至少就有3000辆专车正在运营。但是,申城现有的36家正规汽车租赁公司,没有一家与“滴滴专车”签订过任何合作协议。那么,这3000辆车到底从何而来,答案不言而喻。

“黑专车”,打击并不容易

    对于“专车”,上海交管部门的态度相当明确:允许合法合规的租赁车从事营运,而私家车挂靠平台提供服务,则为“黑车”,属于打击对象。

    那么,怎么来打击?去年,市政府颁布了“第20号令”,修订了 《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办法》,其中明确,执法部门对查实的非法营运车辆实施暂扣,并处涉事驾驶员每人1万元罚款,交警部门暂扣其驾驶证3个月。而对于提供叫车服务的招车信息服务商,处罚金额为3万至10万元。

    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事实上,截至2014年底,上海交通行政执法总队总共才查处了20辆“黑专车”。其中,滴滴专车14辆,快的、Uber等其他平台上的专车6辆。据执法总队透露,由于“专车”营运行为较为隐蔽,查处“黑专车”无法依赖路检,只能依靠群众举报。

    但客观地说,由于“专车”的舒适度和服务质量甚至优于出租车,群众举报的动力不大,因此举报量很少。据透露,20辆被查处的“黑专车”中,部分举报来自于出租车司机。甚至有出租车司机站在执法总队门口,当场用叫车软件叫来“黑专车”,要求执法人员现场查处。

    另一方面,对于平台的处罚也颇为不易。今年1月12日,交通执法总队约见了滴滴专车运营方,计划对其开具首张罚单;但是,承诺前来的运营方负责人最终却“爽约”了,罚单尚未能开出。对于执法部门的处罚,招车平台配合度不高,态度十分微妙。

    上海交通行政执法总队承认,打击“黑专车”十分困难。

【记者观察】

正规军何时能入场?

    如何打击“黑专车”?舆论热议众说纷纭。有政协委员建议,专车运营平台如果招募无营运资质的私家车从事运营,只要被发现一次,就面临“平台被封的处罚”。建议的初衷没错,但思维方式过于简单。谁来封?在开放的互联网上封得住吗?可行性值得商榷。

    更何况,眼下私家车加入运营,有人赞同,认为政府一味封杀有鼓励垄断、排斥竞争之嫌,持这样观点的人亦不在少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规范“专车”平台,考验智慧。

    联想到另一个类似难题——“打车软件加价”。尽管本月颁布实施的《上海市出租汽车预约调度服务管理规范》,再次明令禁止打车软件加价。可禁令反复出,收效并不理想。事实上,有一个叫车软件平台通过技术和市场手段,让乘客不用加价,一样能叫得到车,有效解决了“加价”难题,受到乘客和司机欢迎。其方法是:乘客叫车时,不需输入目的地; 打车软件自动将叫车信息发送给最近的车辆;车辆接单,平台上积分增加;如果不接,积分则减少。接单率上升,不仅能让司机接更多的活,平台还会给予奖励,而乘客不加价也能叫到车,当然首选这个平台,实现良性循环。本应承担引导市场走上正轨重任的“全市统一预约调度平台”尽管宣传已久,至今却仍处于推进建立阶段,拖得太久了。上述经验,值得有关部门借鉴。

    回到“黑专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上海市交通委已在调研,准备推出正规的“约租车”服务,用正规“专车”来弥补传统出租汽车服务形式单一、未能满足市民多样化和差异化出行需求的不足。真心希望,这一次,管理部门能够用上互联网思维,设计出市场欢迎的方案,步伐快一点,再快一点!(记者 毛锦伟)

解放日报调查显示,受访者并不排斥“专车”,但是——

40.5%市民拒坐“私家车”

●12.7%的受访者对“私家车”已习以为常;

●40.5%的受访者对“私家车”说不;

●43.7%的受访者则建议管理部门应探讨完善“专车”监管机制。

    “专车”火了!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委托“QQSurvey中国在线”在上海、北京、广州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仅8%的受访者拒绝尝试“专车”服务,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了接受、认可的态度。但同时,“专车”平台私家车充斥的现状却令人忧虑,近7成受访者仍然希望提供服务的车辆是正规租赁公司的租赁车。

    调查显示,“专车”服务有着明确的市场需求。59.5%的受访者表示,在打不到车的情况下,会选择“专车”服务作为第二选择;39.7%的受访者,则会在去特殊场合需要比较体面的车型时,选用“专车”服务;甚至有12.5%的受访者已经成了“专车”拥趸,只要出门,任何情况下都会选择“专车”服务。此外,图新鲜、有补贴等原因,都促使市民坐上了“专车”。

    不过,通过“专车”平台,屡屡预约到的竟是私家车,这令“专车”服务毁誉参半。29.7%的受访者表示,对此并不介意;12.7%的受访者,对预约到私家车已习以为常;40.5%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会对私家车说“不”;还有17.2%的受访者表示要“看情况”,急的话,没法挑三拣四也只能坐了。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北京地区,预约到私家车的几率更大一些。

    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专车”对于现有的出租车市场、行业的管理模式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作为一种新模式,管理部门应该如何对待它?46.8%的受访者认为,在管理模式上应该打破垄断,逐步开放营运市场;61.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契机,管理部门应该借此来调整出租车陈旧的管理模式。43.7%的受访者则建议管理部门应该探讨完善“专车”的监管机制,尤其是税收、保险,而不是“一刀切”地叫停。(记者 顾伯贤 毛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