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调查 >调查报告

你说过谎吗? 8成多人坦承“是”

调查说明:近来,围绕前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打工皇帝”的“学历门”事件,关于社会是否诚信,再度成为公众热议话题。8成多受访者坦承自己说过谎,“为了面子”是谎言制造的最主要原因。这是“晨报·问卷”最新结果。本调查由新闻晨报联合一调网共同开展

关于“说谎”

最多人撒谎,“为了面子”
 
   

点击参加本次诚信问卷调查

    7月1日至今,“打工皇帝”的“学历门”事件不断升温,网友们更人肉搜出授予这个“打工皇帝”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众多“同门”。

    从个人到现象,一时间,谎言、诚信、成功成为社会各方热议焦点。本次“晨报·问卷”通过街头访问、网络调查,共回收508份有效问卷。

    结果显示,有88%的受访者承认“说过谎”,撒谎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面子”,比例占这个人群总数的37%。李女士说,有时,有的熟人问到尴尬处,为了面子撒个小谎就此搪塞过去,避免成为众人话题的焦点。

    26%的受访者是“为了感情”而说谎。13%会“为了利益”。其余24%的人选择了“都有”。

    针对“何种谎言,你能接受”这一问题,57%的受访者选择“善意的谎言”。

    李先生说,之前自己得了重症,家人不告诉我真实病情,这种方式自己完全能理解、谅解。

    26%的人回答是“迫不得已的谎言”。剩余17%选了“其他”。

关于“社会诚信”

过半受访者觉得“一般”

    在被问及“您觉得当今社会的诚信度怎样”时,56%受访者回答“一般”。徐先生说,“社会”这个词范围很大,有好有坏,很难一言以蔽之。

    36%的人选择了“差”。仅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社会的诚信度是“好”的。

    哪些现象最不诚信?

    “假冒伪劣商品”排名首位,占总数35%。不少受访者都有过类似经历。从事审计工作的张先生说,比如商家承诺的质量保障或药品行业宣传的疗效往往不能兑现。

    30%的受访者将“人际交往不真诚”视作是最为常见的不诚信现象。樊小姐说,现在的“办公室政治”说的就是同事间的勾心斗角,“显然,这是一种不真诚”。

    在行业可信度调查中,医药卫生业排名最低。翁小姐说,医疗器械、虚假广告、医生建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诚信。

    还有不少受访者对“商业”领域的不诚信现象印象最深。

    另有10%受访者选了“美容行业”。长宁区的张小姐对所谓“烫发药水推销”深有感触,“尽往贵里卖,其实,我看看都是些气味刺鼻的廉价品。两种药水,相差百元,效果差不多嘛。”

    针对“不诚信现象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51%受访者认为是“社会风气”。

    家住九亭镇的顾女士说,这几年,买吃的东西没安全感。现在连买瓶洗发水也得多长个心眼。

    此前,霸王洗发水和麦乐鸡分别传出可能含有害物质,但最后被证实系“清白”。

    20%受访者选了“个人素质”。樊小姐说,同事间、买卖双方间的互相不信任使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成了“不足为怪”。

    “缺乏宣传和教育”,“法制不够完善”也被认为是为替不诚信现象提供了土壤。

关于“成功”

近半人:“诚信”重于“成功”

    学历门事件中,晨报曾发起话题,探讨在今天如何定义“成功”。本次“晨报·问卷”数据显示,相比“成功”,45%的人觉得“诚信”更为重要。

    陈先生说,有了诚信才有成功。也有受访者说,诚信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如果满口谎言,即使现在拥有财富,以后也会失去,甚至还会失去更可贵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13%的受访者持相反意见,觉得“成功”比“诚信”重要。42%的人认为两者同等重要。

    针对“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这句因“学历门”而为公众熟知的话,62%的受访者对此持相反意见。包先生甚至质疑言者的个人品质。陈女士则说,这句话太荒谬,不可信。

    有20%的人表示赞同。18%的人则选择“说不清”,“要具体看看说这句话时的上下文,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

问卷·手记

37%和“豁胖”

□实习生 言莹 赵昱 晨报记者 徐哲

    本期“晨报·问卷”显示,37%的受访者说,自己说谎,主要是为了面子。

    这个数字让人不由想到一个近年来很红的词儿——“豁胖”。

    对此,“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曾有1个段子详细形容。

    有一个浦东本地人请我去老锦江饭店喝咖啡,坐下之后问:“立波兄,你想喝点啥? ”“那就咖啡吧! ”

    于是,他马上叫来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帮我立波兄来一碗咖啡。 ”

    我听了差点当场昏过去,咖啡叫一碗的?!绝对在乱“豁胖”。

    周立波“诙解”:“豁胖”就是能被人一眼洞穿的虚张声势。被人打肿脸后,说最近自己发福了。

    而“百度百科”则给出一种正解:按普通话用语,就是“言过其实”。照北京话说,就是 “牛逼哄哄”。

    我们坚信,为了面子及其所象征的虚荣,小小地“豁胖”一记,不独是“中国特色”,老外亦如此,基本上能被归结为人类本性之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旦“豁胖”起来,正如周立波所说,自己得清楚,那是假的,“能被人一眼洞穿”——说出来不过博人一笑,茶余饭后添一份谈资而已。切不可当真。

    否则,情况就不太妙了。

    一个前车之鉴是,有个“打工皇帝”早年在学历、履历上曾“豁胖”,把“无”说成“有”,把“一般”说成“优秀”。糟糕的是,此后在镁光灯聚焦下,连他本人也以此为真,把自己当成名牌大学博士,四处演说,大谈怎样复制成功。

    而现在,“偶像”的泡沫碎了,徒留一地鸡毛,让一度崇拜他的群众情何以堪?

    即使是“偶像”本人,最近也把“豁胖”的对象、范围缩小到了昔日母校校友。

    因此,对开头这个“37%”人群,有必要给一个友情提醒:“豁胖”,可只是“打肿脸充胖子”,别把自己真当“胖子”,甚至“模子”。
 
问卷·报告

    本期问卷采用街头随访、电话访谈、网络调查。

    问卷设计:潘 隽 覃柳洁

    问卷执行:蒋闵津 杨 雯 胡丹 赵怡宁 吕 希

    网络数据采集由一调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