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调查说明: 根据《上海壹周》委托一调网的调查,70%的消费者在“千团”面前主要光顾的团购网站数小于等于3个,51.72%的人对团购的满意度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不算太好,但也没亏”。团购最多的内容前三项依此为:食品类、娱乐类的KTV和电影票优惠套餐、服饰类。
团战 团购,只为生活所需 2011上半年的团购高峰时,沈旭东每周成功团购的次数为3次,每次团3-4张券,一次消费起码100元。他记不清自己何时开始团购,只知道这种新购物形式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那时的他上班得空就会刷下千团网,上面罗列了多家网购网站的信息,一般一天花在上面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假如碰上感兴趣的,就先在推出产品的网站注册一下,有空了再付钱。 在投行做股票分析师的沈旭东应该不算最典型的团购用户,“便宜实惠”也不是把他吸引到团购网的最重要原因。每天从早8点工作到晚10点甚至更晚,周末还经常加班,尽管公司就在新天地-淮海路商圈,但就算周围商场打折打得再厉害,他也没空去。因此,团购网上碰巧看见靠垫、办公用品之类的东西,正好用得上,反正便宜,就顺便帮自己和同事团下了。 他团的最多的,其实是工作餐和按摩,由于工作时间太久,颈椎肩膀都很容易出问题。其实团来的工作餐,真的大吃一顿未必比直接去点菜便宜多少;团来的按摩,也不一定比办张会员卡实惠,但对沈旭东来说,团购提供给他的是丰富化的选择。周围有些什么,团购网上一目了然。“如果不上团购网,可能根本不知道周围有这些地方,想不到花这些钱。” 不是没有团过没什么用的东西。例如给父母的血压计、心跳仪,团的时候觉得有用,拿回家就被丢在一边。但沈旭东的团购消费总体很理性,目标很明确:只看自己需要的;只搜索新天地附近的商家,一定是在公司的步行范围以内的。此外,帮同事团的工作餐、按摩券、办公用品以及做蛋糕之类的亲子活动,也是他团购的重要内容。至于电影票之类的他很少团,“因为工作忙,很少看电影,所以原价80元一张也觉得没什么。” 希望,总比风险更大 就在沈旭东体会团购带给他的便利时,任智强在考虑是否要退出自己一手创立的G团网。2011年初,他和其他几个合伙人定下的发展目标是把G团网做成全国前三的团购网站。此时,G团网才正式上线不到2个月。G团网不是他做的第一家团购网站,却是他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做团购网站之前,任智强做过消费打折网,做过广告。然后E团网的老板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参与。当时他对国内已经上线的团购网没什么研究,被认为是国内团购网先锋的团宝网也是做了一个多月后才知道,加入纯粹是因为对团购这种模式有兴趣,“商家通过让利的方式达到推广自己的目的,我觉得这个模式能成功。”前期工作很累,他差不多每天都工作,累了就休息一下,一天工作8-12个小时,找产品,想推广的方式,审核每天上线的页面,希望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番成绩。 由于之前对团购的理解流于表面,任智强的第一个团购网走了很多弯路。但几个月辛苦下来,E团已经月收支平衡,能一直做下去,可也没什么做大的展望。他始终想有自己的公司,于是离开E团,找来其他合伙人,拉来一家日本投资公司的投资,创办了G团网。其实当时国内“千团大战”的局面已经形成。做团购网站的门槛低,有说法是,“从技术角度而言,最低100元就能建一个团购网站”,然后再招几个业务员,就能运作起来。当时就有业内人士预测,99%的团购网站将死掉。风险任智强不是没考虑过,可那时中国团购正疯狂,他看到的希望比风险更大。 年初制定的冲前三的目标,任智强坦言“不现实”,他只希望把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做好,能赚钱。“在这个时期,谁能最先盈亏平衡,谁就能活下去。”网站的盈利点在于商家提供的产品价格和他们的团购价格之间的差价,最大的开支是人力成本,任智强认为这是国内团购网站的普遍现象。 新兴、没什么用户资源的团购网站要做出来,只能先花钱做广告,积累用户,再靠有质量的服务和产品,积累口碑。相比而言,淘宝的聚划算、大众点评团这样本身就有大量、普遍对商家优惠信息敏感的用户的团购项目,反而更容易小成本推广出去。 用户的定位也是个问题,这也是任智强和其他合伙人的主要分歧所在。其他几位希望做高端产品的团购,目标消费群体定在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人群,但任智强觉得“收入太高的人不太会在乎这些优惠吧。再者一上来就做高价产品,很难带动销量。” 月入8000元是否算高收入,他们是否在乎优惠,不同人有不同想法,但这一类人群对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肯定不会低。产品和服务质量,既是团购网做好的关键,也是很多网站的短板。 沈旭东给自己团过一个“飞利浦的电动剃须刀”,号称“欧货正品”,团购价一百多,拿到手就觉得包装材料不光鲜,更窘的是回家装上电池竟然刮不掉胡子。团的一双“名牌”鞋,虽然没见过那个牌子的真货,可到手了也觉得是假的。他每次团购金额最多一两百,品质再好点的东西或者奢侈品,他要么让去国外出差的同事代买,要么上网购1号店这样有品质保障的网店,淘宝也基本只逛通过认证的淘宝商城店。团购,还是不太信任的,并且有的东西价格也未必低。“刚请同事从美国带了个飞利浦剃须刀,也就一百多人民币。” 离开,再回来 团800发布的《2011年10月中国团购市场统计报告》显示,10月,国内停运的团购网站共计1017家,总数跌至4057家,当月销售额过亿元的网站减少到5家。业内人士认为,团购网站的洗牌过程至少要持续一年半左右。 任智强9月就退出了G团网。“在G团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心很累。”由于无法吸引新资金,只能控制公司成本、裁员。最高时公司员工接近300人,裁掉了200多,陆续关掉19个地方的办事处,只保留上海的。面对员工的抱怨,他很无奈却也没办法。之前雄心勃勃,摊子铺得太大,“也是我们失败的一大原因吧。”公司内部越来越混乱,经常有新目标,人员变动也大。 买到不好的东西,沈旭东一般就不会再光顾那家网站。他一度很热衷的某家盲人按摩,也由于服务体验不断打折被他抛弃。“一开始不用等,服务也很好。后来发现商家同时接好几个团购网的单,却根本没那么大的吞吐量,此外它还要优先安排自己的会员。我还特地带了同事去,结果要等个把小时。”这个时间成本他们不想付。“团购网不断增多,商家和用户却是固定的。很多商家在做团购的时候也没有明确自己的目的,单纯地以为销量好就可以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质量,”任智强分析:“现在一些大的团购网会在和商家合作时要求签独家,服务类的好单子也都只愿意和大团合作,小团无法保证他们的量。”所以小的团购网现在都偏向于做邮寄的产品。 沈旭东现在很少团购了,就连工作餐也不太团。“差不多也就那些,真吃起来也便宜不了多少。”他说,要他再回去团购,保证质量是前提。任智强在离开G团后,一段时间内非常迷茫。这一年,他“几乎忘了生活”,得到过也失去过。不过最后他想清楚了,还是继续做电商这块,“经过团购网的洗礼,自己对这块市场有所了解。再者中国的网购这几年一直在翻倍增长,所以网购这个方向是肯定的。”至于泡沫的危险,“中国的经济市场我就没法去考虑了。”
新闻背景: 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的“团购元年”,2011就是中国团购的“大考之年”。根据2011年6月的统计数据,当时国内团购网站数量已达到5048家,中国互联网创下了同类型网站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然而到了10月,团购市场的销售额首次出现两位数负增长,环比大降11%,当月全国就有1017家团购网倒闭,总数跌至4057家。到了12月,多家团购网站被曝长期拖欠商家贷款。营收不平衡、风险投资方热情减弱、裁员、上市失败等迹象,都意味着团购严冬的到来。 消费者这里,根据《壹周》委托一调网的调查,70%的消费者在“千团”面前主要光顾的团购网站数小于等于3个,51.72%的人对团购的满意度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不算太好,但也没亏”。团购最多的内容前三项依此为:食品类、娱乐类的KTV和电影票优惠套餐、服饰类。
团购曾给工作繁忙的沈旭东和同事们带去不少便利。但现在除非质量和服务有所保证,他不会回去团购了
经过团购网的洗礼,任智强还是决定做电商
2011年6月国内团购网站5048家 10月全国团购网倒闭1017家
七成的消费者主要光顾的团购网站小于等于3家
调查显示 51.72%消费者认为团购的主要结果“不算太好,但也没亏” 本文转载自《上海壹周》电子版 http://www.weeklysh.com/enews/default.aspx?Issue=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