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调查说明:2012届大学毕业生将离开校园,成为社会“素人”,“90后”的毕业消费相比80后也是水涨船高。《上海壹周》联合一调网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展的调查表明:在各项毕业开销中,排名前四的从高到低依次为租房、毕业旅行、求职&实习、散伙饭
留学准备:更Fashion地去纽约 毕业后马上工作的同学固然开销不小,房租、置装费、交通费、实习支出层层累积;毕业后要出国留学的姑娘开销更为惊人。去美国前的这段日子,汪晓晔就可谓花钱如流水。确定了在纽约念法律后,她开始了“旧衣改造计划”。“法律专业的人应该要比较professional,我不想穿得还像本科生,出去挺傻的。”打开家里的衣橱,汪晓晔想象着纽约的街景,眼前的衣物瞬间弱掉。“觉得它们太落后了,No Fashion!于是就去逛街买新衣,都是Zara、Veromoda这类西化的牌子。”配套的物件也不能少,凉鞋、行李箱、太阳镜、隐形眼镜……林林总总都要好几千,这还仅限于夏季的必备品。“秋冬季节的就去美国买咯,便宜又好。” 她坦白交代这一块的开销比较大,一个月要2000元左右,4个月就是1万。除此以外,还有身为毕业生的各种形式的告别:散伙饭、去酒吧喝酒、约闺蜜唱歌和聚餐、喝下午茶,出去一次总要花掉一两百元。“不过我会打工赚钱,男友也会帮着付平时的饭费……”她笃定地说。 班级毕业旅行时,汪晓晔有实习项目没去成。于是这个周末,她计划和好友去香港,“想买台新的MacBookAir和iPhone,这样去美国前能把软件都装好,这个算大开销。还准备买一套晚礼服、一些日韩系护肤品、配礼服的鞋子、包包……”ShoppingList依然很长。 如同她认为的,毕业意味着人生可以开始新的阶段,可以以全新的自己面对全新的生活。这些“旧物改造”,也是迈入新人生的宣告。“我并不眷恋大学,因为这个阶段应该结束了,我应该更加成熟了。” 毕业收入 在壹周的网络问卷调查中,约41%的毕业生表示“毕业开销负担很重”,54%表示“还行”。而这些花费的资金来源,“父母给的”比例最高,约52%,另有37%的学生是靠“兼职自己赚”。 与前辈们相比,眼下的毕业生似乎更早就能“自力更生”。准备继续在本校读研的吴晓隆,拍DV的支出都是靠自己做摄影助理赚来的;小影的开销,三分之二是实习所得,三分之一才是父母给的;Rita、Loatr的主要费用也来自实习收入。 而花钱如流水的汪晓晔,也是兼职达人。 “在复旦的前两年,我没花家里一分钱,都靠做家教赚来。大三去日本早稻田做交换生一年,住宿费也是靠打工——教日本人英语或中文、洗盘子、做蛋糕得来,只问父母要了2万。” 大四的第二学期,因为决定要留学,她就去复旦BBS上找涉外兼职,“赚美金出国直接能用”。这些兼职为她打开了不同的窗户。 做F1方程赛上海站的翻译,让她遇见了偶像车手,看到许多幕后故事;化妆品展会的翻译,则让她认识了很多经销商、批发商,了解了外资进中国的流程。“300~400元/一天,工作6~8小时,报酬还不错。” 同时,汪晓晔还有一份稳定的正式实习工作,在一家欧洲猎头公司做追踪项目,“cold call”,一个月2000元左右。林林总总相加,她如今的月收入有约5000元。 华东政法大学的黄璐同样要去美国读法律,出发前的空档,她在温习美国法律书面语的同时也做兼职,先后赚了13000元。 “最初是去中欧商学院做论坛组织的实习生,后来到申请出国的高峰期,就停了2个月。前不久,中欧的老师又介绍来一个活,有一家美国医药公司的高层来上海参观,要找地陪。我就带着他们逛了三天,朱家角、豫园、城隍庙、南京东路、外滩、上海博物馆。”喜欢古典文化的黄璐,还借亲戚之便,带美国人参观了青浦的私人收藏博物馆。 此行的回报除了金钱还有信息的交流。“我原来觉得自己申请的法学院在纽约只排名第三,名气不大。没想到他们都知道,还觉得非常好。一次吃饭时,有个老爷爷说,这个法学校以前的学员毕业都是去FBI的,还培养出了著名的经济学家,顿时给了我信心。” 汪晓晔也认为兼职的意义不光是钱,而是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甚至有同期出国的可以结伴同行。“如果我一毕业就工作,这段日子肯定在玩而不是打工。因为想到要继续花父母的钱——三年要付100万人民币,现在才会想努力兼职,减轻他们的负担。”
本文节选自《上海壹周》电子版http://www.weeklysh.com/News/ArticleShow.aspx?ArticleID=12288&PageI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