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调查 >调查报告

蓝天白云 是我们不懈的梦

调查说明: 在民众的心目中,大范围的雾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民众又是怎么看待这些雾霾,在治理大气环境的方法上,民众又是怎么看待政府、企业、专家的作用,治理的措施?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一调网,进行“您认为如何治理雾霾”的调查。





      今年“两会”期间,环境问题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其中,固然有民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质量有更高要求的期盼。同时,2013全年和2014年初,长时期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社会各界对雾霾的成因、如何治理、政府和企业以及个人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展开了反复多层次讨论。本届全国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对此表明了政府的态度:“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那么,在民众的心目中,大范围的雾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民众又是怎么看待这些雾霾,在治理大气环境的方法上,民众又是怎么看待政府、企业、专家的作用,治理的措施?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 survey中国在线,进行“您认为如何治理雾霾”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有效样本1500份。样本配额为:男女比例为1:1;样本分布的城市有,上海为400份,北京和广州各300份,其他二线城市500份;样本的年龄分布为,从20岁到60岁,分为4个年龄段,各占25%;受教育程度的分布为,高中、中专、职业学校以及以下者为60%,大专和本科为3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为10%。

民众感觉最严重污染是啥

    本次调查显示,就城市总体环境而言,表示非常好的只有5.1%,表示比较好的为23.6%,两者相加不足3成。今年的“两会”,环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1个小时的媒体见面会上,“深陷”一连串雾霾“辣”问。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集中反映了民众的呼声。

    相关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2013年,我国74个城市实施了新空气质量标准,仅3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差的前10个城市是:邢台、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济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郑州。即使是长三角地区,也遭受了连续10多天的雾霾侵扰。 2014年2月下旬,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灰霾,灰霾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方公里,其中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据悉,此次雾霾过程一直到2月27日才彻底结束。中央气象台连续五天发布霾黄色预警。

    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觉得目前哪些环境污染对您的威胁最大”这一问题时,“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太长”以80.9%位列首选。以后依次为,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地表水污染等。 (见表1)

    尽管雾霾被各地的受访者列为首选,但各地受访者感受还是有程度的差别,北京的受访者选择雾霾的比例最高,达到93.7%;上海为85.0%;广州最低,为74.7%。位列第二的各个城市也不同,北京和上海的受访者选择是噪音污染;而广州和其他城市的受访者选择的是垃圾污染。在不同城市不同环境的背景下,雾霾被列为最严重的城市污染,足以表明其严重的程度。

为何霾会引起最广泛关注

    其实,目前环境污染不仅仅是大气,以地表水为例,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但黄河流域为中度污染,而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滇池为重度污染、中度富营养状态。在12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共出现22次重金属超标现象。湘黔渝“锰三角”地区5条河流的13个断面中锰超标断面占76.9%。

    同样是污染,为何霾会引起民众如此高度的关注?调查显示:有77.6%的受访者认为,人人需要呼吸,因此,空气污染使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其次是2013年和2014年初的大面积、长时间污染让人印象深刻;第三是民众的环境意识加强。 (见表2)

    对于大气污染,有人调侃说:雾霾是公平的污染,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长幼,谁也无法逃开。这也道出了大气污染的特性。水污染尽管长期存在,但是,现在城市居民饮用的是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而土壤的污染似乎离城市更远些,因此,城市居民对此很难感同身受。大气污染则无可躲避,总不能带着氧气面罩生活。

    更重要的是,其他各种污染大都具有区域性,水污染主要体现在流域,垃圾污染也集中在一定的空间,而空气则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更大的区域。甲区域的污染可能扩散到更大的乙区域、丙区域。调查显示,有超过4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因为受到霾的侵扰,从而知道这个“挥之不去”的雾霾的。

导致雾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影响我们的生活,城市变得不宜居,已经成为一大关注点。但是,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调查显示:有78.5%的受访者认为是城市车辆太多,汽车尾气污染导致;其次是低效率、高排放的生产企业太多;位列第三的是对燃煤的依赖性太强。 (见表3)

    当大部分受访者把雾霾主要原因归于汽车的时候,受访者魏先生说:“我们其实感到很迷惑,关于霾,各类专家各种机构,给出的解释是五花八门。”而受访者陈小姐表示:“现在各种说法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我听到一位专家称,农民焚烧秸秆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我感觉很无语,农民焚烧秸秆几千年了,怎么一下子变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如果说,秸秆还田,增加土地的肥力,或者说秸秆综合利用,可以替代部分矿物燃料,还说得过去。”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信息,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为1.9万亿千瓦时,而到了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223万亿千瓦时,10年增长280%。而我国的发电结构比较单一,全国火电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8成以上,几乎全部是燃煤发电。尽管近年来,我国新建的火电项目,单位煤耗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老电厂的低效率、高排放的局面尚未完全改观。

    同时,散落于全国各地,重化工、钢铁、水泥等企业的排放不达标,尤其是散落在北方地区的小锅炉、小企业的燃煤排放处于监督难、改造难的局面。

    有受访者指出:“应该看到,气象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是,气象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任有千万条理由,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大气问题主要是我们自己的活动造成的。那么,改变的应该是我们的活动。 ”

如何才能真正治理好雾霾

    雾霾严重,民众关注。那么,民众对于政府治理雾霾的信心如何呢?

    首先,受访者对于以往各地方、各部门的措施和执行状况评价还是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在回答“您认为以往各级政府、各企业部门对于环境治理的决心和措施如何”这个问题时,有40.4%的受访者认为,有决心,有措施,但执行不够坚决;有20.1%的受访者认为,有决心,但措施不力,执行敷衍;有9.1%的受访者甚至认为,相关部门决心不强,措施不力,基本不执行措施。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大气污染的特性,决定了治理一定是跨区域的联合行动,因此,中央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那么,在治霾方面,受访者认为中央政府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首先,受访者认为,必须把环境因素列入干部考核的指标;其次,是加强对各地区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第三弄清楚雾霾形成的真正原因。 (见表4)

    有意思的是,尽管受访者对于以往的环境治理不太满意,但是,对未来却比较有信心。在回答“您对中国未来五年的生态环境走势作如何判断”这一问题时,有60.3%的受访者回答 “会有所改善”;有11.9%的受访者表示,“会有很大改善”;两者相加的受访者超过7成。

    政府方面传出的信息也增强了民众的信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1日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推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硬任务”,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会议要求,这些任务要分解到各地区,强化地方责任,加大问责力度。李克强特别强调,尽管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面临挑战,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这是给自己压“担子”,必须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尽责。

蓝天白云是我们的美好梦想

    蓝天白云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为此,大部分受访者在要求政府、企业能够为此努力的同时,也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3.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愿意为改善大气环境做出贡献;有14.7%的受访者表示,别人做了贡献,自己一定也会跟着做;只有1.5%的受访者表示,这不是自己考虑的事情。

    受访者还选择了能够做到的20种具体行为,位列前五位的是:随手关灯,选择节能灯,少用塑料袋,多乘公交少开车,一水多用。以上选择有超过6成的受访者选择。另外,网上支付账单,少用一次性的餐具等物品,纸张两面使用,少寄纸质贺卡,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有超过5成或接近5成的受访者选择。

    有不少受访者表示,雾霾的大量出现,把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出来,让大家都知道科学发展的重要。本次调查中,在回答“您认可下列哪些判断”这个问题时,有63.3%的受访者认可这些判断,“空气污染没有行政区划,因此,治理好的话,一定是全国或各地区一盘棋”位列第一 ;其次是,“空气污染治理好,会为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等积累经验”;第三为,“政令畅通与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见表5)

    改革转型和生态环境是当下关注的重点。我们曾经希望能够绕开“先治理,后污染”这个怪圈,但是,发展与环境的命题始终绕不开。过往不可追,来日犹可期。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在呼吸,每个人在任何空间都要呼吸,那么,让我们创造一个可以畅快呼吸的环境。我们相信能够做到,因为,这不可选择。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

策划撰稿:薛石英 顾伯贤 束顺斌 赵雪平

制表摄影:吕欢 王浩然

本文转载自解放日报电子版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3/29/content_1154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