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调查 >调查报告

家有老人:最担忧是患病卧床

调查说明: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生活需求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家有卧床的患病老人,其自身和家人更是苦不堪言。完善养老服务已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调研及一调网,组织了本次“家有老人”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共获得有效样本1000份。其中,在职的占88.90%,达到退休年龄的占2%,还有部分为享受各种保险的人员;受访者中,收入在2500元及以下的占29.8%,收入在2501元至4000元的占30.3%,4001元至5500元的为17.6%,收入在55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为22.30%。1000份样本全部为家有70岁以上老人的本市居民。本调查报告比对参考了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和神州市场调查公司于20058月联合进行的“亲情,让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调查的相关数据。


居家养老,老人和子女的首选
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延长了。截止到2008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300.57万,占人口总数的21.61%,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高一倍,已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国家水平。毫无疑问,期望寿命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同时,面对人口老龄化匆匆的脚步,养老体系、社会服务如何与此接轨?家有老人的家庭,他们的状况怎样?他们准备好了吗?社会把7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银发老人,他们的老年生活将怎样度过,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

选择以何种方式度过自己的晚年,本次调查中,居家养老仍是老人和他们子女的第一选择。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家养老有“家”的感觉。老年人退休后,与社会的联系变得少了,很多老人的情感重心完全回归到家庭。调查数据显示:许多老人把子女和配偶看作是自己的生活依靠和精神寄托。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我们进行老年生活的调查时,选择居家养老的受访者为43.6%。然而,本次调查显示,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养老方式不断完善,但是,选择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居家养老的受访者比例却大大提升,达到61.70%;而选择愿意入住老年公寓或者养老院的,从2005年的17.9%,下降到9.30%;同样下降的还有独居式养老,从17.5%下降到10.70%。(见下表)

那么,老年人家庭倾向老人以何种方式养老呢?本次调查显示,家有老人的子女首选老年人养老方式也是居家养老,比例为43.60%;其次是家庭式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为30.80%;位列第三的是机构养老(入住老年公寓、养老院等),为13.70%。

        影响人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养老”的诸多因素中,老年人首先考虑的是否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为58.40%;其次是经济因素,为50.70%;第三是老人有和子女沟通交流的环境,为47.30%。而作为老人的子女,首先考虑的是有利于老人的精神安慰,为84.20%;其次为有比较好的护理,为77.60%;第三是让老人自己选择,为50.20%。
显然,随着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的期望寿命也越来越高,老年人更需要家庭呵护和温暖,也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因此,亲情温暖与经济实惠,使居家养老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首选。
 
 健康老人,最怕精神孤寂
 其实,老年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老年人尽管退休,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身体还比较健康,这个阶段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甚至还能够帮助子女照料第三代,承担一定的家务;同时,如果本人乐意,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出外旅游。但是,尽管老人可以有很多的活动,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依旧是老人最看重的部分。
调查显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最怕的是情感的孤寂;其次是与儿女缺乏沟通;第三是收入水平低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8月的相关调查显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最怕患病医治麻烦;其次是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质量低下;娱乐活动少和生活缺少照顾并列第三;情感孤寂位列第四。

老年人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特别是相当部分的老年人,以往与社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工作事业上。退休以后,与社会的主要交流渠道基本被关闭。但交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与社会接触减少的时候,老人们更渴望与亲人的交流。有时子女匆匆看望独居老人,走进厨房为老人烧些可口的饭菜,老人就会说,不要不要,你和我说说话吧。但子女的繁忙,往往使一些老人较少有机会与子女交流,日出日落,春去秋来,常陷于孤独之中。
 
本调查中心2005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3.1%的老人与家人经常谈心聊天,34.9%的老人偶尔能够和家人说说话,而居然有2.1%的老人从来不能与家人谈心,其精神生活上的孤寂可见一斑。在不容乐观的现实面前,老人的心愿显得那样迫切,42.3%的老年人渴望每天都能看到家人,32%的老年人希望每周至少能够与家人聊天一次。而对大部分子女来说,每周至少一次与老人聊天基本能够保证,占35.5%,遇事则谈的也占到了33.3%。相比这两个数据,24.4%每天与老人交谈的比例与老人的希望就相差比较多了。
其实,老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也容易满足,但老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怀。

 卧床不起,全家共同的担忧
 人生总要有一个晚年,家有老人,这个家庭的老人和子女最担忧的是什么呢?老人一生经历丰富,知道什么是最大的难处,如今在老年人中流传着顺口溜:“何谓生老病死?生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调查显示:老人最担心自己生病卧床,为79.20%;其次是医疗费用大负担不起,为75.30%;第三是养老护理支出,为46.90%;一些老人还担忧子女生活是否困难,为34.30%,拳拳之心,令人不知是喜还是忧。

担心自己卧床不起,是怕给子女添麻烦,而医疗费用的开支和养老支出,则是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相关资料表明,医疗费用的开支,在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巨大的。
  
        同样,对于老人的子女而言,老人生病卧床,是最消耗家人精力的。
 老人生病卧床,首先是向子女求助,达到77.30%;其次是向自己的配偶求助,为24.00%。有意思的是,老人在自己卧床的时候,尽管是向家人求助最多,但是,老人希望子女来护理自己的,为66.70%;位列第二的是请保姆和钟点工,为12.00%;希望由自己配偶来护理的位列第三,只有10.00%;其后依次为社区机构,进养老院等。显然,老人心里很清楚,自己配偶也是老年人,由配偶护理是无奈之举。
而家有老人的受访者,也倾向于由子女来护理卧床的老人,但比例相对有所下降,为53.90%,其次是请保姆,上升到22.00%。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有77.20%的受访者表示,一旦接到老人的求助,一定会赶去帮助。

尽管由老人子女来护理老人,是老人和子女的共同心愿,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子女,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自己的事业或工作。在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能亲自照顾老人的原因中,有85.40%的受访者表示是工作繁忙;其次是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当老人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时,大部分已经是八九十岁了,而他们的子女也人到中年已经四五十岁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未必很好;位列第三的是家中还有小孩需要照顾,为3.60%;另外,还有老人的配偶,或者子女配偶的父母也需要照顾,不能全身心投入。

看着他们,感觉就是自己
现在的中年人,大部分有兄弟姐妹,照应卧床老人,有兄弟姐妹相互轮换,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回头看看自己的子女,大部分是独生儿女,一旦自己将来年老卧床,由子女来照料,基本是奢望了。即使他们结婚以后,一对小夫妻,要照料4位老人,如果仅仅以现在这样的模式,真的是勉为其难了。

调查显示,有46.00%的中年受访者表示担心自己年老后乏人照料。受访者齐女士说:“其实,看看自己的父母,再想想自己的未来,有个感觉,他们(父母)其实就是我们。有的时候,真的不敢想象自己老了会怎么样。说实话,即使孩子愿意天天陪你,你也不可能让他们守在你床边啊。你会愿意让他们放弃工作,放弃事业,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放弃了,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是你自己的孩子啊!”半年前痛苦地送走母亲的董先生说,就我的感受而言,至今情不能已。我想也许并不全是为母亲,是不是感伤自己?  
  
不过,也有26.10%的受访者态度比较积极,表示到时候总会有办法的;而13.90%的受访者认为担心也没有用,听天由命;更有10.50%的受访者表示,现在要多赚钱,到时候雇人照料自己。(见下表)